为配合2021“丝绸之路周”活动与6月特展“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国丝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作客“经纶讲堂”,在国丝举办“丝路文博”系列讲座。
丝绸之路与中古三夷教艺术
讲座内容概要
中古祆教、景教、摩尼教以“三夷教”闻名于世,曾对唐代以及后代的中国社会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尽管其在中国只是千年前历史上的宗教,均没有作为成熟的文明流传下来,但是在当时传教者及其信众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其在中国造成的影响有大小之分、远近之别,可是为儒佛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明增添了多元色彩,使之既吸纳了佛道主流思想和语言,又展开了意识领域的竞争。
近年来考古出土和发现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的文物越来越多,证明从宗教信仰到艺术风格的变迁都是极为丰富的,刺激了中国人思想文化的演进,可以说,无论是“异端化”的摩尼教和“民俗化”的祆教,抑或是“方伎化”的景教,都是思想文化上“多元化”文明的表现,这也是其他时代所没有的思想史奇观。
讲座时间 5月29日 14:00-16:00
讲座地点 中国丝绸博物馆 时装馆地下一层 新猷资料馆
报名通道
请务必阅读文末“讲座报名须知”
图片
(周六场)
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的艺术形象
讲座内容概要
古人发型是文化界长期注意的一个重要现象。纵览中国古人发型的样式,不同的发型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想象,因为发型会对一个人的外观与精神面貌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在当时发型不仅是时代的特征与时尚的符号,也是各个族群的辨识标志。
在中古社会里,从北朝到隋唐,“剪头胡雏”的文物图像屡屡显现,一般来说此类胡人形象是剪发而不是束发,“剪头胡雏”的发型在当时“高髻为尚”风潮中有着“阶级感”的认知,是底层胡人留下来的直观艺术产物,也说明当时入华胡人还没有彻底“汉化”,保留着本族群的发型特征,不仅是其身份归属的象征,也是胡人与汉人区分界别的明显标识。
讲座时间 5月30日 14:00-16:00
讲座地点 中国丝绸博物馆 时装馆地下一层 新猷资料馆
报名通道
请务必阅读文末“讲座报名须知”
图片
(周日场)
主讲人:葛承雍
个人简介
葛承雍,1955年出生于西安,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专业与文学院文化审美双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评为陕西省“三五工程”人才,1998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才”。自1981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有《唐都建筑风貌》,《唐代国库制度》,《古迹新知》等14种著作,获得省部委等社科优秀成果奖共15次,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被评选为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学术著作奖。
曾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文物》月刊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国家文物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
2014年国家文物局“丝绸之路”展览学术顾问,2017年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香港展览学术总顾问。
“丝路文博”十讲
(于5月-6月逐步推出)
绵亘万里: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已结束)
胡人的眼睛:唐诗与唐俑互证的艺术史(已结束)
中古时代胡人的财富观(已结束)
丝绸之路与中古三夷教艺术
胡人发型:中古“剪头胡雏”的艺术形象
挎包女人:从壁画与塑像的中古艺术
中古时代的胡商俑形象
天马与骆驼:汉代丝绸之路的标识物
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
唐朝的世界性
讲座报名注意事项
1、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
2、参加讲座必须通过文中二维码提前报名预约。如需查看预约订单,请扫描识别小程序码,点击“我的订单”即可查看。
3、请观众提前预约,珍惜预约机会,切勿爽约。如您当天不能参加,请于5月28日20:00前在“我的订单”中取消预约,否则会被记入征信档案,影响今后预约。
4、入场时请先到签到台签到,本次签到形式为电子签到,请大家务必携带预约手机。
5、若无主办方特别标注,讲座不可携带儿童。此系列讲座为专题学术讲座,仅限12岁以上观众报名参加,敬请谅解。
6、目前国丝馆对外来车辆施行停车收费,建议乘坐公共交通来馆。
7、为防控疫情,请自备防疫用品,参与讲座要求全程佩戴口罩。
8、讲座签到截至时间为开场后半小时,迟到半小时以上者无法签到,将同样影响征信记录。温馨提示:节假日景区交通繁忙,敬请合理规划时间。
【咨询电话】:0571-870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