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2017年出水与饱水文物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等二十余家文博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进行了17个报告的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以出水和饱水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学者分别介绍了泉州湾海船、天津张湾沉船、华光礁I号、小白礁I号、蓬莱古船、广州清代木船、菏泽古船、茅山独木舟等出水或饱水木船的保护工作,以及饱水丝绸文物提取与保护、大型棺木保护、激光清洗技术、瓷器腐蚀机理、微生物技术运用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与会学者围绕新时期饱水文物保护理念、新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有机质文物(木质、纺织品、竹质)的保护、无机质文物(青铜器、瓷器)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周旸、郑海玲、贾丽玲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周旸做了题为《饱水丝绸文物的提取与保护:以宋代纺织考古为主》的报告。宋朝前后共历300余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上贸易非常发达,丝绸生产日趋商品化。此时,全国的丝绸生产重心已经南移至长江中下游流域,目前一些重要的宋代纺织考古发现大多出于南方地区,出土时大多饱水,出现糟朽、粘连、印绘脱落等病害。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有效的提取与保护,最大限度地保全物质实体及其携带的信息,一直是纺织品文物保护领域需要面对的难题。报告以案例形式讲述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宋代纺织考古的实践与思考,包括江苏南京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固结丝绸的揭展、浙江余姚史嵩之墓出土糟朽丝绸的丝蛋白加固、浙江黄岩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的应急保护、广东南海一号沉船舱底遗存的免疫学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