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上海展《谜途:时间·空间·织毯》艺术
2014-06-11

       2014年4月26日至7月13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推出《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展览将展出6世纪至今的百余件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织毯艺术作品。
       在《谜途:时间·空间·织毯》这个带有“温度”的展览中,艺术家们从生活经验角度,重新发现和探讨装饰、物件、手工艺和现当代艺术的关系。
       在艺术家们的眼中,一张织毯不仅是叙事者、装饰者也是阐释者和被阐释对象。当它的另一特质——吸声性,与其游牧本性结合在一起时,也为声音艺术家们提供了想象的翅膀。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在展厅的一些特定区域聆听到由巴黎第八大学教授让·菲利普·安托万和中国声音艺术家们共同策划的“家具音乐”。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悠久的纺织文明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在内的西方纺织史遥相呼应。上海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更孕育了中国第一代纺织产业工人,人们对棉织物有着深厚的依赖和记忆。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欣赏到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明代缂丝作品,以及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精美清代毛毯。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其纹样和着色的现代感更是令人惊叹。
       在中国,真正与织毯发生亲密关系的却几乎只集中在有着游牧传统的西北地区,在除此之外的地区,大多数情况下织毯因其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耗资,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本次展览中两张定制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红色”毛毯,摄影师封岩和李楠关于地毯在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状态的记录,将再次勾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毯子、织物,才从传统的工艺美术范畴中被解放出来,进入现当代艺术的语境。“新壁毯运动”的代表人物,保加利亚人万曼,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一手创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和教学的研究机构。本次展览将展出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型纤维装置作品,以及他的学生施慧、朱伟、梁绍基、卢如来的重要纤维代表作。
       如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一系列“运动”之后,艺术的表达再次归于个人和心理。安尼沃尔、尹秀珍、陈天灼、程然、胡晓媛,以及在中国有过生活经验的国外艺术家海蒂·沃伊特和托尼克,找到了与织物更为自由的对话方式。
       织物当然也离不开身体。本次展览中5位服装设计师将展现他们对纹样、身体、材料和尺度的理解。他们是:薇薇安·韦斯特伍德、马丁·马吉拉、Bless和邱昊。在展览的尾声,有一个特别的“游击商店”,希望大家能把这次展览的温度延续至日常生活之中。
       与其把毯子从“礼器”送入艺术的象牙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希望为所有观众朋友们提供一条象征的谜途,为自己的想象编织飞毯,寻找迷津。(申海)

来源:上海新闻网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