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修复馆二楼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4日 - 2024年2月25日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 浙江省文物局
承办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
致谢:本展览部分图片由高亚红、曾启雄、夏寅、王河生、Recep Karadag、Paul Starosta提供
前言
天然染料是古代纺织品最主要的颜色来源,可采集自植物和动物。通过科学分析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等可检测纺织品文物的染料成分并追溯动植物来源,为织物的制作工艺、生产时间和地区提供重要的信息。本次展览精选馆藏北朝至元代(公元5-14世纪)的纺织品残片,包括织锦、缂丝、刺绣等多个品类。利用多谱学技术发现天然染料的品种近20个,这些染料的产地既有西北地区,也有两湖地区,还有南亚,甚至远及西亚。染料分析不仅能够直接鉴别织物的染色材料,而且结合织造工艺和纹样特征,还能够间接反映中世纪东西方纺织印染技术和文化的交流。
北朝(公元5-6世纪)
当西方的纹样出现在中国的丝绸,染料的品种和染色的技术也来自多个地区。
北朝新月纹绣
北朝深褐色龟背地卷草纹锦
北朝楼堞对兽纹锦
北朝朱红色联珠对兽纹暗花绮
茜草属植物
茜草属植物是红色天然染料最重要的来源,包括西茜草、印度茜草、东南茜草等。前两种茜草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在中国则主要见于西北地区。各种茜草属植物可通过识别其所含有的不同蒽醌类色素进行区分.
小檗碱类染料
含小檗碱的染料植物主要为黄檗属植物和小檗属植物,用来染黄色,或套染靛青得绿色。黄檗属植物分为两种,川黄檗和关黄柏,分别产于两湖地区,东北、华北地区,均含有丰富的小檗碱。小檗属植物除了小檗碱,还存在相对丰富的药根碱。
黑色系染料
单宁类染料通过铁媒染均可得到不同纯度的黑色,常见的有麻栎的壳斗橡椀子,盐肤木的虫瘿五倍子,石榴皮、没食子也能染黑。但是这些黑色染料染色织物往往带有黄光或紫光,纯正的黑色需要采用多种染料经过套染、媒染才能获得。
唐代(公元7-10世纪)
东西方织造工艺和纹样造型的交流在唐代更加频繁,从而使织物的颜色更加丰富,染料的来源更加多元。
唐代联珠宝花纹锦
唐代宝花纹锦
唐团窼对牛纹锦残片
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
介壳虫染料
红色天然染料的另一类重要来源是介壳虫,包括美洲胭脂虫、克玫兹胭脂虫、波兰胭脂虫、亚美尼亚胭脂虫、宁夏胭脂蚧,以及紫胶虫。除了美洲胭脂虫,其它介壳虫染料在欧亚大陆均有分布。
靛青染料
蓝色天然染料几乎都来自于含靛植物,包括菘蓝、马蓝, 木蓝 和蓼蓝。这四种含靛植物在中国均有分布,它们的主要色素均为靛蓝和靛玉红。除了菘蓝,区分靛青染料的植物来源非常困难。
辽代(公元10-12世纪)
尽管染料品种并未显著增加,但刺绣和缂丝技术的运用使辽代织物的颜色更加有层次感。
辽代绫地刺绣花卉小幡
辽代水波纹缂丝
辽代罗地压金彩绣花卉纹饰件
辽代罗地钉金彩绣花卉纹锦缘囊
紫色染料
紫色天然染料的来源较少,骨螺紫和紫草是两种重要代表。前者提取和染色工艺极为复杂,尚未见于中国古代纺织品使用。后者分布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但上染不易。
颜料和金属线
纺织品着色有时还使用颜料如朱砂、赭石(铁红和铁黄)、石黄(雌黄和雄黄)、石青等,通过胶黏剂进行印绘。金属材料的应用也为织物增色,无论是织造的金缕,还是刺绣的金线,以及粘贴的金箔受到皇家和贵族的喜好。
宋元(10-14世纪)
10世纪以后,天然染料的品种更加丰富,宋元分属于不同民族统治,但染色技艺一脉相承。
元代缂丝天鹿纹云肩残
宋代红地花纹纬锦黄皮靴
元红底团花纹织金锦残片
宋代蓝地大团花纹锦
红花
汉代,红花从西域传入中国,染得各种红色非常纯净。但该染料主要色素红花红色素色牢度较差,考古出土纺织品很少发现红花染色的痕迹。
黄酮类染料
黄酮类染料的植物来源最为丰富,其中木犀草、波斯浆果(多种鼠李属植物的果实)和槐米是欧亚大陆代表性黄色染料。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准确鉴别黄酮类染料的来源是一个挑战。
结语
本次展览揭示了隐藏在织物残片背后的染料来源,发现5-14世纪的纺织品文物上红色染料有西茜草、印度茜草、亚美尼亚胭脂虫、紫胶虫、红花,黄色染料有川黄檗、小檗、槐米、木犀草素类染料,蓝色染料为靛青,黑色染料为单宁,紫色染料是紫草。本研究为该时期的染织史提供了文物实证,为古代纺织品颜色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天然染料的当代应用提供了创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