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二楼
展览时间:2020年8月7日 - 2020年12月6日
线上展览观看:http://www.museum24h.com/360/hougongyizhen/
前言
清朝的陵寝有盛京三陵(辽宁新宾清永陵,沈阳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 (河北遵化清孝陵、清景陵、清裕陵、清定陵、清惠陵、昭西陵),清西陵(河北易县清泰陵、清昌陵、清慕陵、清崇陵),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完整、保存较好的一处大型清代皇家陵园。建有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园寝5座、公主园寝1座,葬皇帝、后妃等共157人,其中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孝庄、慈禧、容妃等清代著名人物。
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委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清东陵所藏20件丝织品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该批丝织品主要来源于慈禧定东陵地宫和裕陵容妃园寝地宫,以及北京故宫的拨交。本展览所陈列即为其中之女服精品及相关丝织品。陵寝中出土的服饰虽失去了原有的绚烂色彩,但经修复后,仍魅力不减,更增了沧桑与厚重!
陵寝
清东陵陵寝分布图
慈禧陵寝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其陵寝位于定东陵,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裕妃园寝西侧,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的陵寝相连,建筑规制完全相同。
两陵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1880年)六月同时完工,耗时六年,耗银五百多万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慈禧定东陵又重修一次,工程历时十三年,于一九零八年十月十八日完工。其规模之宏大,材质、做工之精良考究,均超过清朝历代后陵。
1909年11月15日,慈禧死后一年,于宣统元年十月葬入地宫。
1928年7月4日至10日,慈禧死后20年,军阀孙殿英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定东陵,毁棺抛尸,掠走了全部随葬珍宝。盗案发生后,溥仪派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进行了重新安葬。
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慈禧定东陵地宫进行了清理,未清理内棺。
1984年1月4日,国家文物局派来了几名专家,与清东陵文物保管所组成了一个清理慈禧内棺10人小组,负责清理慈禧遗体和棺内遗物。
如今,慈禧的遗体仍完整地躺在棺内,保留着1928年重殓时的状态。
容妃园寝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部,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完工。
裕陵妃园寝
容妃的墓穴排在妃园寝明楼东第二排第一个。1979年,因容妃墓前台阶石条断裂塌陷,在清理过程中,见地宫中有巨大的石门,整个地宫为拱券式石结构。棺床东西斜放着一具红漆棺木,棺内被盗,仅存一具头骨、花白的发辫,另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以及各式龙袍的残片等。在几件丝织物的机头上还依稀可辨“江宁织造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尤其在棺木正中有金漆手书回文数行,为伊斯兰教《古兰经》,其开头一句译成汉语为“以真主的名义”。
修复
根据本批丝织品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病害特点,采用针线缝合加固的方式进行修复。即选用与待修复文物风格相近的现代织物作为加固用材料,衬于破损部位下方,采用相应针法将文物与背衬缝合;对于某些服饰特别糟朽和脆弱的部位,则在背后加衬材料的同时,使用绉丝纱覆于其上。绉丝纱是一种平纹桑蚕丝织物,轻薄透明,在最小干预的基础上,可给予纺织品全面而温和的保护,同时又较小影响外观。
清东陵丝织品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图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咸丰时期
1852年2月,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
1853年,晋封懿嫔;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
1857年,次年晋封懿贵妃;
同治时期
1861年,咸丰帝驾崩,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光绪时期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
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
晚年训政
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作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黄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清光绪,慈禧陵地宫遗存
身长132cm,通袖长193cm,绸
此袍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裾,袖身镶中接袖和石青色素接袖,马蹄形袖端。斜纹绸面料,团寿云纹绫衬里。袍身饰龙纹九,其中两肩、前后身正龙各一,下襟前后行龙各二,里襟行龙一,并用金线绣有“佛”字31个;领缘饰正龙二、行龙三,两中接袖饰行龙各二,两袖端饰正龙各一,小佛字14个。佛字上应缀有珍珠,但均已缺失。袍身前后绣有“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本只限于帝王的龙袍上使用。加绣的“佛”字则表现了慈禧对佛教的崇信,以便死后尽快进入极乐世界。
日,圆形中三足乌代表日 月,圆形中捣药玉兔代表月 星辰,代表光明
山,代表稳重
龙,代表变化
华虫,代表五彩华丽
宗彝,代表忠孝或威猛机智
藻,代表洁净 火,代表光明 粉米,取其滋养之意
黻,做事果断 黼,背恶向善
慈禧太后着“十二章”纹龙袍照片
清人画 慈禧太后佛装像(故宫博物院藏)
堆绫荷花枕套,清光绪,慈禧陵地宫遗存
长88cm,宽29cm,高29cm,绫
枕套修复前缺失一端枕顶。主体为明黄色素绉缎,枕身部分采用堆绫绣工艺,所绣纹样为荷花莲藕。堆绫绣是将织物按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剪裁成形,粘贴于地料上后进行缝缀,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串珠堆绫彩绣荷花鞋面,清光绪,慈禧陵地宫遗存
底长19cm,宽7cm,高6.5cm,缎
鞋底缺失,仅剩鞋面,采用素绉缎以堆绫绣在鞋身与提跟绣满荷花。鞋头饰缨穗,以万字曲水纹锦镶边。鞋面应有珠饰,但已全失,仅残留缉珠绣线。
清宫后妃女鞋依木底形状分元宝底鞋、高底鞋和花盆底鞋。鞋面多用缎料,色彩有:大红、朱红、黄、湖蓝、宝蓝、月白、雪灰、粉绿、黑、褐色等。花纹有:海棠、玉兰、萱草、梅花、荷花、灵芝、佛手、桃等,还有蝙蝠、蝴蝶、金鱼、寿字、暗八仙等,主要为吉祥、富贵和长寿之寓意。
修复前局部破损
铺绒加金丝绣荷花褥,清光绪,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
长230cm,宽149cm
在斜纹绸底布上以彩色丝线满绣荷花纹样,并钉绣捻金线勾勒线条轮廓。所绣荷花栩栩如生,灵动秀雅,且色彩艳丽。通过染料检测,可知荷花部位浅橘色绣线上的主要色素为橙黄I,属于酸性偶氮染料;荷叶及水波纹部位蓝色绣线上的主要色素为甲基蓝,属于三芳甲烷类染料。这两种染料均由人工合成,在当时应是从欧洲国家进口。合成染料于1856年发明,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荷花褥刺绣细部
绣线高效液相色谱(1:1号橙;2:甲基蓝)
慈禧太后可谓盛敛入棺,据慈禧太后心腹太监李莲英当时记录的随葬品清单可知: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上三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厚七寸,上面镶缀大小珍珠一万二千六百零四粒,红蓝宝石八十五块,祖母绿两块,碧玺、白玉二十三块;锦褥上加盖一床荷花丝褥(即本展品),上面满铺五分重的圆珠计二千四百粒;圆珠上又铺绣佛串珠褥一床,上铺二分重珠一千三百二十粒。为使亡者“步步升莲”,早登“极乐世界”,在其尸身头部上首置一精美无比、碧绿晶莹的翡翠荷叶,脚下安放一朵粉红色光彩夺目的碧玺大莲花。
经文织金缎,清光绪,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
长280cm,宽85cm
在明黄缎上以捻金线织就藏文佛教咒语,共有27列,12行重复循环。
除此经文缎之外,慈禧殓葬的棺材上也刻满咒语。其内棺的四壁刻上了四大天王的经咒,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内务府来文》记载:“书西番四天王咒”。南面刻上南方增长天王的咒语,北面刻上北方多闻天王的咒语,东面刻上东方持国天王的咒语,西面刻上西方广目天王的咒语。
慈禧太后信佛,对佛陀释迦牟尼非常喜爱。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给自己加尊号徽号,自称为佛爷。
慈禧太后喜欢荷花,曾扮作观音于荷池上游船。
慈禧扮观音,左为四格格(扮善财),右为李莲英(扮韦驮)
慈禧与众随从乘平底船游湖
织金团龙圆寿缎带,清光绪,慈禧陵地宫遗存
长278,宽10,缎
雪青缎平金绣团寿女夹袍,清光绪
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
此袍圆领,右衽,平袖。袍面上平金绣圆形“寿”字370多个,每个寿字直径约5厘米,字的中间部位缝一颗大珍珠,但已缺失,仅存缝缀珍珠的线头。在夹袍的花绫衬里上,下半身有明显的“寿”字反印,乃是慈禧所穿绉绸平金绣的“寿”字裤上印下来的痕迹。
衬里上反印的“寿“字
此袍修复前领、袖、襟及下摆边缘所饰绦带几乎完全脱散成丝线、纠缠成团。需逐根将散乱纱线理齐,初步固定后,再用绉丝纱覆盖保护。
边缘装饰绦带修复前
边缘装饰绦带理顺后
修复加固示意图
绿绉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清光绪
衣长68cm,通袖长146cm
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
此衣圆领,右衽,平袖。面料采用绉组织,以平金绣布满 “福”字,前身70个,内襟37个,后身93个,共200个“福”字。每个“福”字正中均缝缀一颗珍珠,但已缺失,仅剩缝线。
刺绣“福”字的金属线大部分表面金属层脱落,露出线芯。残存的金属线已氧化变黑,经测试主要成分为银和铜。
福字金属线X荧光能谱仪测试谱图
容妃(1734年10月11日-1788年5月24日),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香妃形象的原型。
1734年(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容妃诞生在新疆贵族家庭, 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阿里和卓;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入宫,封和贵人;
1761年,一度出巡,随上哨鹿;
1762年,册封为容嫔;
1762年8月6日,二度出巡,随上哨鹿;
1764年8月14日,三度出巡,随上哨鹿;
1765年2月5日至6月8日,南巡;
1765年,四度出巡,随上哨鹿;
1766年8月13日,五度出巡, 随上哨鹿;
1767年8月14日,六度出巡;
1768年,册封为容妃;
1771年3月18日,随上东巡;
1778年9月10日,随上东巡盛京;
1779年5月22日,七度出巡,随上哨鹿;
1788年,于圆明园去世,葬于裕陵妃园寝。
容妃像
堆绫荷包,清乾隆,容妃园寝地宫出土
荷包主体长11cm,宽8cm
荷包为素绉缎缝制,以堆绫绣出五瓣小花,“寿”字居中,左右对称。另有丝穗一对,以盘长结相连。应与荷包同属一体,但相连饰件缺失或连接处散开。
此类荷包通常以男子佩挂为主,用于朝服、常服、行服、便服等服饰,悬挂在腰带左右两侧,成对而用;旗人女子则将荷包佩挂于大襟服饰的腋下纽扣处。
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故宫博物院藏)
红色缎辫绣蟾宫折桂纹活计-荷包
浅蓝色纱彩绣藤萝团寿字衬衣,清
衣长130 ,通袖长126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无开禊,半宽袖,袖口内回饰刺绣袖头,图案雅致。主体面料为蓝色罗地上彩绣紫藤及盘金绣团寿纹样,且衣缘饰有蝴蝶纹蕾丝。
袖口内饰刺绣纹样
蕾丝在近代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与西方传教士登陆沿海通商口岸有关,在中国被称为“花边”或“抽纱”。
咸丰至光绪年间,中国女装最显著的流行趋势,是由清初的简洁素雅向繁复华丽转变,其中女式袄、衫、裙等服装上,开始装饰越来越多的花边。清《训俗条约》载:“至于妇女衣裙,则有琵琶、对襟、大襟、百裥、满花、洋印花、一块玉等式样,而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杆 ( 即西洋花边) 、牡丹带、盘金、间绣等名色。” 此类所用的西洋花边,很有可能是在京师流行售卖新式花边,由当时的内务府采买入宫,再缝制于后妃服饰时镶饰上。
陀罗尼经被
长290厘米,宽275厘米,
慈禧定东陵地宫出土,清东陵文物管理处藏
陀罗尼经被是佛教密宗的宗教用品,相传将它覆盖在死者身上,可以令死者得到超度。在死者身上覆盖陀罗尼经被的葬俗最早起源于元代,在清代典制中也有记载。陀罗经被本是清代皇家的丧葬用品,清朝灭亡之后民间也可应用。
本件经被来自清东陵慈禧地宫,用于覆盖慈禧太后尸身。长290厘米,宽275厘米,四重边中心为佛塔,缎地织捻金的图文,上有汉字楷书篆体,共25000多字。经被的色彩为棕黄色,依宫中制度当初应为明黄色,原缀有820颗珍珠已遗失,织物产地为江宁(南京)织造。慈禧陵棺内随葬的织金陀罗尼经被,大大超过了习惯的做法,其用料之精,幅面之大,工艺之善,图文之美,都是罕见的。
经被纹样构成
最外层是万福万寿花边,由团寿与蝙蝠相间组成,宽8厘米。
第二层为团佛与莲花相间组成,宽15厘米,上下左右各11尊佛像,各佛像相同,莲花纹各自不同。
第三层为汉字佛经部分,每个汉字1厘米见方,在10厘米见方之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64个字。这层经文每行22个字,共310行,文字自外向里排成纵列,总共17800多个汉字。
第四层花边与第一层相同,亦为万福万寿花纹。
经被中心部分是由经文组成的1座喇嘛塔,塔高为140厘米,塔顶有楷书汉字横额,自左向右排列着“慈航渡福”4个字。
匾额上方为三星,星左为日,日中有“乌”,星右为月,月中有“兔”,三者构成十二章的日月星辰。
最上方横排9块方印,九叠篆文。左二为刻有“广仁子”(慈禧道号)的16字方印,其余为刻有“驱邪宝印”的法印。
塔尖荷叶上端坐两尊小佛,塔两侧为佛幡璎珞,左右两边的佛幡上均有7个圆圈,圈中篆书文字,左为“光明善证菩提果”,右为“安静香鼎功德林”。
塔身横向多格,每格均书写经文,是一部回环的金刚经,共计6700多字。
塔中心部分上下排列着5块印玺,印文亦用篆书体。最上方圆形印,上书 “广仁驱邪宝印”;第二块是长方印,为“正德通缘佛赠之宝”;第三块圆印,为“十地圆通”4字;第四块亦圆形,居宝塔正中心,为“宝镜灵光”4字;第五块呈倒三角形,居塔腰,为“普照大千”4字。
塔呈圆腹,腰下逐级伸展,收缩,再伸展,最下层为莲花须弥座。
塔的左右布满流云蝙蝠,右边日中乌下有37厘米见方处,其中织有唐玄奘的“摩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270字,下面饰十二章中黼、龙、宗彝、火等图案;左边月中兔下有37厘米见方处,其中织有北齐的“高王观世音经”共780字,下面饰十二章中黻、华虫、藻、粉米等图案。
历次保护:托裱
病害种类
依次:织物扭曲变形、糟朽、破裂、缺损、污染
依次:晕色、捻金线金箔脱落、虫蛀、蛀洞、水渍
修复过程
揭裱:裁去天地杆,去除裱背纸。
去除浆糊:适量去离子水均匀润湿残留浆糊部位,用薄竹签将表层浆糊小心刮除。
平整:对经纬线进行调整,纠正装裱时造成的局部变形。
准备修复材料:将订制的素绉缎与绉丝纱分别染色,用作背衬及表面覆盖材料。
添加背衬:将经被移至素绉缎之上,再次精细平整。
覆纱:将备好的绉丝纱覆盖于经被上。
缝合:将经被与背衬及绉丝纱缝合。
完成修复。
结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离我们既近又远。满清服饰有其鲜明特色,但同时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部分风格。相较于大量传世的清代皇室服饰,从地宫中出土者,则略失光彩,甚或遭受破坏。正因历经坎坷,才承载了更多的回忆,沉淀了更深的价值。
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所藏这批丝织品,既有慈禧定东陵和裕陵容妃园寝地宫出土文物,也有故宫调拨文物,均有受损,部分病害严重。该项目修复历时较久,颇费周折。能成此展,幸甚至哉!感谢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心,感谢清东陵文管处的理解与配合,感谢参与保护修复的各位文保人员的努力与付出,以及为本展览提供帮助的各位师友!
参考文献:
1. 于善浦编著,《清东陵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于善浦,张玉洁编著,《清东陵拾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李寅著,《清东陵密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
4. 王佩環著,《清代后妃宫廷生活》,故宫出版社,2019
5. 陶晓姗,相逢不相识——蕾丝与清宫,《明清论丛》,2016年01期,第533-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