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临展厅
展览时间:2018年9月26日 - 2018年12月9日
主办单位:中国丝绸博物馆
策展部门:陈列保管部
联系方式:87032259
千针万线——中国刺绣艺术展
前 言
刺绣,古代称“针黹”,今俗称“绣花”。它以针引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或文字,故又名“针绣”。人们在史前时代用纹身、纹面、纹缋服装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后则用线将花纹缝钉在衣服上,由此创造出了刺绣。由于传统刺绣多为女性所作,也常被称为“女红”。
从诞生之日起,刺绣始终比同时期的其他纺织品表现出更自由的形态。随着刺绣工艺的技术发展和内容充实,其纹样也日益显示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刺绣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一种反映古代中华人民智慧和审美的艺术品。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展览将以中国刺绣的历史、工艺、文化为主线,展现刺绣在古今服饰、艺术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独特艺术魅力。
1•引得黄莺下柳条——中国古代刺绣
中国刺绣的渊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考古发现,春秋战国的服饰已经常使用刺绣。到了秦汉时期,刺绣技艺已相当高超,并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唐宋以后,刺绣愈加精致化,观赏性刺绣迅速流行。而明清又在宋绣的基础上,发展出众多刺绣流派。
红绢地长寿绣
编号:1607 汉代(前206—公元220)
尺寸:3厘米×8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红色绢地上以锁针针法绣出卷云、枝蔓等的图案,汉代人称其长寿绣。
长寿绣袍(示意)
此件为依据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长寿绣袍所作的刺绣针法及款式示意复原。
刺绣人物花卉纹袖头
编号:2710 北朝(386—581)
尺寸:26厘米×19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此应为一件衣服的袖头,以平纹绢为地,用劈针绣出散点朵花纹,在花丛中绣有一戴羽冠的人物,其形象与西北地区同时期壁画上的人物十分相似。
立凤卷草纹绣
编号:2854 唐代(618—907)
尺寸:20厘米×49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绣片残,经图案复原后应为周边卷草,中间站立的对凤。采用唐代流行的劈针针法绣出卷草纹底纹,以打籽针勾勒其卷草轮廓。这也是目前发现较早的打籽绣之一。
刺绣蔓草纹锦袜
编号:2011.7.2 东汉晚期—晋(约公元1-3世纪)
尺寸:35厘米×19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袜由对鸟对兽“宜王”锦和刺绣两部分组成,采用锁针针法绣出蔓草纹,其线圈留有一个开口,形态不全封闭,也称开口锁绣。
锦革 幼 绣面靴
编号:2014.22.2 北朝(386—581)
尺寸:27厘米×23.525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此靴靿部位可分两部分,一是以对龙对凤吉字纹锦制成,二是由綺地菱格纹锁绣制成。靴面采用的是平针绣,图案也为菱格纹。
刺绣铜钱纹靴
编号:2460 北朝(386—581)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该靴经修复,靴面以针与针相连而刺,第二针接着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针相切,针迹细密,用线条勾勒出铜钱纹的轮廓,绣面的背后形成大量的绒圈效果。
绢地团花纹绣
编号:2711 北朝(386—581)
尺寸:42厘米×31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在褐色绢地上用平针、劈针绣出团花、三角纹和菱形纹。
新月纹绣
编号:2689 北朝(386—581)
尺寸:47厘米×14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绿色绮地上用劈针绣出联珠纹,其内再填以圆环及新月纹,新月之上还有一滴珠。该纹样是中亚一带同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图案。
联珠团花纹绣
编号:2682 北朝(386—581)
尺寸:81厘米×33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在绉纱地上用劈针绣出联珠纹,再其内填以团花,花有叶和花蕊,看似莲花。
蹙金绣团窠卷草对雁罗
编号:0739 辽代(907—1125)
尺寸:32厘米×16.5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绣片以黑色四经绞罗为地,用金线钉缝盘绣出团窠卷草对雁图案。
香色地灵仙祝寿潭绒绣丘彩过肩云龙襕袍料改垫
清早期(1世纪早期) 尺寸:195厘米X 124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香色漳绒织有灵芝、杂宝、云纹和寿字等纹样,意为灵仙祝寿,并在绒地上用彩色丝线以齐针、俄针、套针、滚针等技法绣出柿蒂过肩龙纹和二龙戏珠龙子鼠
黄绸地满绣云金龙纹方补
明中期(16世纪) 尺寸:39厘米x3 C.5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此方补黄色绸地上用彩色丝线以齐针绣地纹,用套针、旋针、滚针、平金等技法绣出龙纹和云纹。图案丰富、饱满,色彩鲜艳。
红纱地洒线绣云金龙纹方补
明晚期(16-17世纪早期) 尺寸:3A厘米x37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将黄色丝线铺洒在红色方目纱地上,数着纱孔纳绣出菱格纹作底纹,以套针、俄针、旋针、平金、秘针、钉线绣等技法绣出云纹、斗牛、海水江崖和火珠等图案并用退晕法过渡。
姜黄地纳纱绣五彩云龙纹上衣 明晚期(16—17世纪早期)
尺寸:衣长73厘米,通袖长208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上衣主体部位由多块相同面料拼合而成,以红色方格纱为地,用姜黄色丝线在纱地上纳满底纹,将彩色丝线在底纹上用平针、套针、戗针等针法绣出龙纹和四合如意云纹,并采用退晕装饰技法勾勒其轮廓。
红织金缎地缉线绣缠枝花四合如意云纹袈裟
明末清初(16—17世纪) 尺寸:264厘米×143厘米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红色凤穿花卉纹织金缎为地,以两股合捻的衣线用㧙针技法绣出条格纹,并绣有缠枝莲花和菊花,格内为四合如意云纹。袈裟的四角,各有一个白线和金线绣成的法螺。
2•凤袍霞帔鸳鸯袄——清代婚庆刺绣
刺绣在传统婚礼用品中极为常见,精心缝制而成的刺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民间富裕人家的女子出嫁,衣、裙、帽、鞋等均需作刺绣图案。民间尚且如此,皇家婚礼中的刺绣更是富丽堂皇。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婚庆绣品中,我们仍能窥见清代刺绣的精湛工艺。
明黄色绸绣彩云蝠八仙双喜金龙纹女单龙袍 清光绪(1875—1908)
尺寸:衣长138厘米,通袖长18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清代光绪皇后在其大婚庆典期间穿用的一件龙袍。明黄色绸地,采用戗针、套针、齐针、旋针、缠针等多种技法,以彩线绣出云蝠、八仙、双喜、十二章、海水江崖等图案;用捻金线以钉金绣技法绣出龙纹。
红色绸绣金双喜蝶纹单氅衣 清光绪(1875—1908)
尺寸:衣长131厘米,通袖长1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孝定景皇后夏季便服,大红色实地纱为地,用擞和针、戗针、施针、缠针、滚针等技法绣出飞舞的彩蝶纹样,以平金针法绣出金色“囍”字。蝴蝶对飞一般称“喜相逢”,再加之“囍”字,寓意喜上加喜。
黄色绸绣龙凤金双喜纹怀挡 清光绪(1875—1908)
尺寸:73.5厘米×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怀挡上端缀“囍”字铜扣,使用时将其扣在袍服领口第一个纽扣上,展开怀挡其它三个角,便起到餐巾的作用。以明黄色绸为地,采用平绣技法绣出凤、云鹤、梅花鹿、八宝、蝙蝠等纹样,用平金绣绣出“囍”字和金龙纹。
红色地洒线绣缠枝花纹经面 明代(1368—1644)故宫博物院藏
此经面以红色直经纱为地,用绿色衣线洒满纱地并数着纱孔绣出菱格纹,再在其上以套针、缠针、戗针、接针等技法绣出菊花纹和海水江涯纹,并采用退晕法进行色彩过渡。
黄色缎钉绫绣双喜字纹活计 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1875—1908)
清光绪皇帝大婚时御用服装佩饰。全套八件,包括荷包一对、烟荷包、褡裢、表套、扇套、搬指套、眼镜套。以明黄缎为地,采用钉绫绣技法,即先把绸片按图案轮廓剪好,将其钉缝在绣底上,形成红色“囍”和花卉等纹样。
3•席卷西方中国风——外销品中的刺绣
17-18世纪,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拓展,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美,在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风。随后还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至欧美各国而设计、生产的丝绸织绣品。这些丝绸织绣既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又洋溢着西方的审美趣味,是这一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佳见证。
刺绣花卉纹披肩 编号:4382
二十世纪初期 尺寸:157厘米×152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披肩为方形,四边有编结的流苏和穗。以黑色绸为地,用双股合捻的白色丝线以平绣技法绣出花卉纹,纹样四角对称。
花卉凤鸟纹绣靠垫 十九世纪末期
尺寸:62厘米×62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靠垫是十九世纪末期西方的家庭陈设品之一。此件以白色缎为地,用戗针、套针、齐针、缠针、施针等多种针法,绣出竹枝、花卉、蝴蝶和凤鸟纹。配色鲜艳,两只靠垫构图相对成双。
彩绣“官上加官”桌布 编号:4379
十九世纪 尺寸:144厘米×136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桌布用于餐桌的陈设,四周饰有流苏。以蓝色缎为地,用双股合捻的彩线以齐针、缠针、滚针、旋针等多种技法,绣出花卉、飞雀等纹样,尤其是图案中心的公鸡和鸡冠花纹特别引人注目,寓意官上加官。
白缎地彩绣花鸟纹床罩 编号:4378
十九世纪末期 尺寸:263厘米×247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床罩是十九世纪末期西方比较流行的家庭装饰并实用的物品。此件以白色缎为地,用彩线以套针、齐针、缠针、施毛针等技法,绣出花鸟图案。
红缎地缠枝花卉纹绣床罩 编号:3564
十八世纪初期 尺寸:256厘米×212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床罩四边饰有流苏,以大红色素缎为地,用彩色丝线以平绣技法绣出缠枝花卉纹样,中心是一朵团花,花蕾盛开。
黄缎地缠枝莲花纹绣床罩 编号:3566
十八世纪上半叶 尺寸:262厘米×212厘米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床罩以黄色素缎为地,用彩色丝线绣出缠枝花卉纹样,中心为一个方形装饰环,其内填以宝花,四角各有一个花篮点缀。
4•一方水土一方情——各具风情的四大名绣
明清时期,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各地刺绣采用丰富的针法,突出各自的题材,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四大名绣”之称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此外,鲁绣、汴绣等流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露香园绣围猎图镜心轴 清康熙(1662—1722)
尺寸:97厘米×45.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擞和针、套针等技法绣出马匹、狼、鹿、鸟、人物等纹样,用笔绘画出山峦等反映满族人冬季围猎的宏大背景,达到绣与画的完美结合,并填有墨书“ 为文博老年台” , 同时钤“ 虎头”、“露香园”朱印。
鲁绣罗汉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明(1368—1644)
此幅白绫为地,以双股合捻的衣线,用擞和针、套针、缠针、平针等技法绣出服饰上绣满莲花的罗汉图。绣作针线细密,绣工整齐均匀,丝理疏朗有致,线条流畅优美,将鲁绣纹饰苍劲、豪放、优美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露香园绣花鸟图册 清代(1644—1911)
尺寸:26厘米×21.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册为花鸟草虫图与仿董其昌诗跋合璧的作品,共6帧,分别为:海棠蚱蜢、杏林春燕、石竹蜻蜓、丽春蝴蝶、桃花黄鹂、梅花翠鸟。采用套针、斜缠针、抢针、平针、滚针、施毛针等技法。图左仿董其昌诗跋用墨丝绣成,与绣画合璧,风雅别致,相得益彰。每开均绣有“露香园”、“虎头”朱印。
广绣百鸟图裱片 清代(1644—1911)
尺寸:73.7厘米×51.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满绣孔雀、鸳鸯、鹌鹑、蜂鸟、八哥、鹦鹉等17种鸟和3只羊以及荷花、牡丹等数种花卉。采用了套针、齐针、顶针、滚针、施毛针、鸡毛针、扎针、打籽针、刻鳞针、松针、网针、接针等十余种技法,全面体现了广绣的各类特点。
湘绣芙蓉鹭丝图轴 清道光(1821—1850)
尺寸:139.3厘米×46.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件为清晚期湘绣佳品,以白绫为地,用擞和针、齐针、施毛针、滚针、接针等多种针法绣出鹭鸶、芙蓉花和芦苇、翠鸟,并运用2—3晕色法。图案主题芙蓉和鹭鸶,谐音寓意为“一路荣华”。
金静芬绣榴花白头图轴 民国(1911—1949)
尺寸:101.6厘米×4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轴由民国刺绣名家金静芬绣制而成。作品在本色缎地上彩绣石榴、白头翁、湖石和花草等纹样,采取二至三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施以平针、叠绣、套针、缠针、打籽、钉线等针法。画上以墨线绣“榴花开到三千岁,青鸟飞来也白头”。“灿选女士金静芬写”,朱绣“金静芬印”、“灿选女士”印章。
5•传承发展结硕果——当代刺绣作品
小小的针、细细的线,记录着历史,联结着古今。时至今日,古老的中国刺绣工艺仍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无论是工艺美术大师们,还是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均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养分,并结合独特的审美趣味及手工技艺,继承和发展了更多的针法,创作出丰富多样、精美雅致的刺绣佳作,使其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
梅花鹿 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李艳
刺绣: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熊正炎等 尺寸:120厘米×106厘米 湖南湘绣博物馆藏
作品曾获2017年“金凤凰”创意设计大赛金奖,入选2018·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作品选题梅花鹿,鹿与“禄”谐音,又品性温顺善良,意寓吉祥,和顺之意。设计构图主体突出,又突出湘绣擅长绣制动物毛发的技法,用毛针、游针、小交叉等针法绣制的鹿毛质感柔软细腻,用旋游针绣制的鹿眼温柔灵动,惹人怜爱,蓝色背景使绣面纯净清澈,虚实乱针绣制的前景草丛唯美立体,既丰富了画面,又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
冰清玉洁 设计:工艺美术师 潘妍
刺绣: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成新湘 工艺美术师梁永秋、陈春紫等
尺寸:119厘米×84厘米 湖南湘绣博物馆藏
作品曾获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银奖,2018“国匠杯”金质奖。
孔雀牡丹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题材,寓意富贵祥和。作品以白、绿、黄色调为主,清新明快,富有意境,手工刺绣的精细唯美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孔雀采用滚针、齐毛针、旋游针、掺针等绣制,白色丝线经由刺绣针路,光泽流转,令孔雀优雅生动,呈现出高贵迷人的气息。牡丹花采取掺针和游针技法,花叶针脚齐平亮,线条流畅优美,画绣结合的形式使花丛层次错落,进一步衬托主体。
白孔雀 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陈水琴
尺寸:100厘米×70厘米
作品《白孔雀》为双面绣,在继承杭绣技艺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创新和提升,以纯白的丝线,采用了回针、接针、别针、互套针、交错套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出的孔雀羽毛精细逼真,栩栩如生。
云锦钉珠绣旗袍
设计师:劳伦斯·许
以旗袍形式展现更显中国风情。用色浓艳对比,以金线勾边,金、银线装饰花纹并钉珠点缀。色泽光丽灿烂,如天上的云霞。
云肩翘摆凤尾裙
设计师:郭培
将彩绸裁为条,周围镶上金线,再在条上刺绣花鸟纹样,缀拼成裙,是为凤尾裙。此件礼服采用双层柳叶式云肩,整体设计精巧,具有建筑檐、脊的造型结构,营造出甜蜜旖旎的梦幻之感和热闹暄腾的喜庆氛围。
《紫椹》
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台绣第三代传承人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