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曾住长干里:大报恩寺出土宋代丝绸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

展览时间:2018年4月4日 - 2018年6月25日

曾住长干里——大报恩寺出土宋代丝绸

Cultural Relics from Changganli: Silk of the Song Dynasty Unearthed from the Grand Baoen Temple Nanjing

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考古研究所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

展览时间:2018.4.4-2018.6.25


大报恩寺遗址得名于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古长干里,有着深厚佛教文化积淀,堪称金陵佛脉的“宝地”。

2007年2月始,南京市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地宫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香料等各种材质的文物。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纺织品文物显得尤为脆弱。为了使这批珍贵的纺织品文物出土后不再进一步受损,受南京市博物馆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于2009年起,逐步对大报恩寺遗址地宫中出土的纺织品文物进行了一些列的保护修复及研究。

如今,这一曾经的皇家寺院里的丝绸珍藏以及当时虔诚信徒的宗教生活掠影都将公布于众。


第一单元:发现与整理

2007年初,南京市博物馆在当地秦淮河畔长干里,对明代皇家寺院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发掘,近百幅种类繁多的宋代丝织品被发现,后经中国丝绸博物馆对其实施整理修复。

  • 大报恩寺历史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佛教宝地长干里,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南京长干里地区就有了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东晋初,长干寺之名正式出现。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又根据他的新年号,下诏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香火鼎盛。明初洪武年间,天禧寺得到大修,寺塔焕然一新。可惜于永乐六年不幸遭到焚毁。永乐十年(1412)八月,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

  • 大报恩寺藏品

在工作人员认真的清理工作下,规模宏大的明代大报恩寺皇家建筑基址显现,并在明代大报恩寺遗址中发现了建于北宋时期的地宫。出土总数多达2万余件的各类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代建筑构件,尤其是大量精美的琉璃构件,以及各种质地的明清时期的佛教造像和各种类型、材质的佛教供养器物。


  • 纺织品整理修复

2009年起,中国丝绸博物馆接受南京博物馆的委托,对出土纺织品进行清理保护,整理出文物共计70余件,均为丝纤维制品。这些丝织品多用作巾帕、袋囊、包袱布、织带,也有成品塔罩两个以及女衣一件,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这批丝织品中需要保护修复的部分均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完成,修复师通过自己的巧手将文物按照其历史原貌重新整理修复。


第二单元:信仰与守护

这批北宋时期的丝绸文物多产自民间,大多为包袱布包裹着供养物品,记载了佛教信徒最真诚的企盼。涉及织物品种繁多,纹样造型饱满,意匠精细。

  • 袱裹福愿

大报恩寺所藏丝织品多为包袱布,里面装上铜钱、宝石、香料等供养器物后,将四角系扎成型。织物组织结构多样,包括绮、绫、绢、纱、罗、絁等,其中又以提花罗数量居多,可见北宋时期罗的制造工艺之精湛。

  • 墨书虔诚

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包袱布上用墨书的方法记载了当时的佛教生活,人们的愿景以及对释迦牟尼的景仰与追求,统称为“发愿文”。这些墨书痕迹多数保留完好,可清晰辨认,也有部分因为长期的积压和饱水渗透而字迹模糊,但无论怎样,这份虔诚与崇敬并未随时间流逝。

  • 印绣花卉

报恩寺的包袱布在包裹供养物品时都是花纹在内、衬里朝外的包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印绘花纹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其花纹多为呈散点排列的折枝花卉纹样,折枝石榴花、折枝五瓣花、五瓣朵花等纹样多运用其中,十分贴近民间生活。也有部分花卉和文字通过刺绣手法表现,技艺精湛。

  • 金洒千秋

泥金类包袱布的特征是将金箔粉和胶粘剂混合均匀后,用毛笔蘸之,再在织物上画出纹样。这类文物组织结构均为罗,罗织物工艺复杂,成品十分薄透,非普通阶层百姓所服用,在其上印金,则更显珍贵,价值非凡。由于历史久远,金粉多有脱落,但从印金处的残留痕迹来看,也不难辨认出其原有图案风格。

  • 带袋相传

除了各式的包袱布,还有一些丝绸做的系带和布袋,用于装饰、串联钱币、包装供养物等。

第三单元:研究与保护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在接受委托后的第一时间,对这批纺织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多光谱检测、CT扫描分析等对织物的组织结构、墨书文字、污染物、包裹内部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用针线法进行修复,将研究和保护结合。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