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国丝馆在浙江工业大学举办“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展
2018-10-19

中国丝绸已经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为中华文明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为世界文明和文化交流贡献了辉煌的篇章。为了弘扬古丝绸之路的璀璨文化、响应新丝绸之路的建设号角,更好地将“丝绸之路”这一经济文化综合元素体展现给高校师生,10月18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浙江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指导,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承办,杭州银美科技有限公司执行的中华文明高校行——“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展在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屏峰校区)举办,展览还获得了浙江工业大学健行书院、杭州一源数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

展览开幕式活动于10点30分正式开启,浙江工业大学校副校长华尔天、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秘书长鲁东明分别致辞,并由赵丰馆长宣布展览正式开幕。赵馆长在致辞中说:“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中国丝绸是一面旗帜,我们必须要将它扛起来……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职责。”

开幕式上,中国丝绸博物馆还带来了现场织机操作演示;工大的师生也准备了精彩的“香文化之篆香”、“古乐四重奏《茉莉花》”等表演节目。

丝绸之路让丝绸不仅属于中国,也逐渐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巡展交接仪式上,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俞敏敏将象征巡展交流的手绘丝绸之路丝巾授予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红。开幕式结束后,在场嘉宾在国丝馆讲解员的导览下参观了展览。

展览分为五个专题,分别是“天蚕灵机”“丝绸之路”“丝路之绸”“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丝绸之路研究与纺织品科技保护”。展览涵盖了丝绸文化起源与蚕桑丝织技艺相关知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重要考古发现和著名文化遗址、丝绸之路相关人物故事和传说,以及丝绸之路丝织品科技文保等各方面的内容。展现形式汇集了图文展板、丝绸技艺微场景模型、代表性文物复制品、三维触屏互动空间展厅、丝路图书导读等不同元素,内容丰富。展览于2018年11月17日结束后,将在各高校间进行巡展。

为了丰富活动内容,加深师生对展览的认识,中国丝绸博物馆社教部于当日在工大图书馆推出了两场手工体验活动——丝绸扎染、刺绣体验课程。

扎染,古称“绞缬”,最早出现于东晋,流行于唐宋时期。唐代是扎染发展的鼎盛时期。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扎染的效果,如色晕、纹理和偶然多变性远远超过印花技术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传承千年至今。在扎染课堂里,国丝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楼航燕老师首先向30多位工大师生参与者们介绍了手绘、凸纹版印花、唐代四缬等传统印染工艺的历史及其工艺特点,详细解读了扎染的艺术特色和不同的捆绑技法产生的不同图案效果。最后,在她的指导下,参与者们完成了一次手工扎染体验并获得了心仪的丝绸扎染作品。

刺绣,古代称“黹”、“针黹”,今俗称“绣花”。它以针引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穿刺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或文字,故又名“针绣”。人们在史前时代用纹身、纹面、纹缋服装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后则用线将花纹缝钉在衣服上,由此创造出了刺绣。由于传统刺绣多为女性所作,也常称为“女红”。刺绣不仅是人类生活中的实用品,更是一种反映古代中华人民智慧和审美的艺术品。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刺绣课上,国丝馆女红传习馆王冰冰老师给大家普及了中国传统刺绣和法式刺绣的表现形式与两者的对比等相关知识,并将打籽绣、轮廓线、锁链绣三种基础刺绣针法教授给了参与者。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