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研习班迎来了最后一天的课程。今天学员们主要参观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馆及修复馆。经过前几日对提花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大家面对展陈中古代纺织品的组织结构都能分析得有条有理,看似离我们遥远的文物突然变得亲切起来。
辽代大窠四鹰纹锦袍(局部)
修复馆的临展“钱家衣橱——无锡七房桥明墓出土服饰保护修复展”虽然呈展的文物数量不多,但每一件都给学员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大家一起观察其中含有提花工艺的展品,通过讨论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老师提问:这条裙子哪个方向才是经线?
下午,学员们为晚上的师生分享会做起了准备。每位学员安排到了五分钟的演讲时间,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五分钟将六天的收获分享给听众们呢?
认真将晚上需要分享的内容提前写下来
学员们对分享会的内容做最后的审核
师生分享会于晚上7点在新猷资料馆举行,前来参加分享会的不仅有大学生、高校教师还有许多服装设计师和纺织爱好者。听众们都很好奇在中丝博女红传习馆中,大家到底利用这六天时间学习到了什么。
中丝博社教部副主任楼航燕担任分享会主持
在本次研习班主讲教师张西美的带领下,有九位学员作了精彩的发言。
江南手工布收集、记录者白略通过使用四综织机织造出提花纹样后,进一步理解了“先有纹样才有纹样名称”这一道理。虽是一名手工布收集者,但在参观及试织电子提花机后,她对电子机器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皮具及服装设计师黄鹃在课程中带来了她在国外购买的一些纺织品。通过为期六天的学习,她终于弄明白了这些提花面料的组织结构,并运用这些面料的织造方法织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布料。
来自成都的龚然冰则分享了自己大学时于英国学习针织设计以及旅游途中发现美丽传统纺织品的经历。她抱着对纺织的喜爱前来参加此次提花研习课程,并表示受益匪浅。
姚喆不仅是一间手工染房的主理人,同时也是一名大学老师。她分享了六天中各个“被人类智慧震惊的瞬间”:从手经指挂到腰机,从两综织机到四综织机,挑花结本和各类民族织机,还有贾卡织机和神奇的纸板打孔,以及电子提花机所呈现的精细而复杂的花纹。这些都是七千年来人类在织布经验中智慧的结晶。
羊毛毡爱好者程光天则对织机与织物之间的演变关系格外感兴趣,在博物馆里感悟到了古代织物的演变与文化融合。
致力于浏阳夏布推广和创新的易洪波给出了他的总结:提花即为一种秩序之美。他也希望将这一工艺运用于夏布之中。
草木染服饰品牌创始人张煦林重点分享了如何从颜色角度去认识提花及其他面料的方法。可以在博物馆中近距离了解、学习展品中蕴含的知识点是她此次最大的收获。
邢振是提花班课程助理,也是一位鲁锦纹样记录者,她分享了一些开课前期的准备工作。研习班期间,与各行业背景的学员们以及丝博的工作人员共同学习、讨论让她收获满满。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染织工艺的王浩然,从他学习中文的背景出发,重点分享了汉字与染织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张西美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提花”的种种经历。张老师首先展示了自己在第一份工作中织造的卡通织带,让大家感受织物经线密度与纬线密度变化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并重点分享了她为电影做提花服装的工作经历。
分享会现场,张老师还对观众的提问做出了细致的解答。
观众提问
最后,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对此次师生分享会做了总结感言,他表示女红传习馆会根据馆内展览,不断探索新的课程内容、展开方式与合作形式等,力争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活动。
赵丰馆长做总结感言
为期六天的古今中外提花研习班就此结课了,这六天学员们并没有织出精美绝伦的提花面料作为结课作业,而是通过学习、讨论和研究,真正去认识提花的含义、错综复杂的经线管理、伴随着纺织机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提花面料以及人类七千年织造历史中无数闪光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