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日丨一次机会,思考两遍
不知不觉,羊毛毡工作坊已经进入第四天。女红馆里没有钟,也看不到天光变化,时间的流逝似乎只有擀毡时候心中默念的次数可以证明。往往好像才开始干活,就到了吃饭或下课的钟点。
擀毡几日,摸摸自己的手臂,好像筋肉都强健了几分。
完美的羊毛?
今天课程的第一个内容,是结合我们第一日做的各种羊毛毡化的标准小样,了解羊毛的故事。
四个小组在同样时间内,用同样克重的羊毛,以同样次数擀毡,最终呈现的毡片排列在一起,蔚为壮观。
即使尽可能在实验条件上做到相同,依然有一部分是不可控的,一是擀毡时候的羊毛湿度,一是擀毡人本身的差别:力度、幅度,都是因人而异,最后造成样本的偏差。
老师说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样本,不用过于纠结。我们要做的是数据的累积,养成这样的工作习惯和方法,管理、测试、记录自己的材料和过程,是在这次工作坊里学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满桌的毡片,质感各异,有的与它还是原毛或毛条时候的样子区别很大。不做实验,无法想象到它毡化后的形象是这样的。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羊毛的结构,向我们解释羊身上的毛也有分工,有的防水防晒,有的保温,有的保持呼吸,还有负责让别的毛站直的。羊毛,对每一头羊来说都是完美的。
但有没有对于毛毡制品来说是完美的羊毛呢?答案是,没有完美,只有适合。适合做蒙古包的毛不能用来做围巾,反之亦然,一切取决于你的制品需要的效果和功能。
分层的思维
今天的重头戏是延续第二日的基础小元素练习。在一个底板上,尝试老师提供的八种元素中的四种,组成一个综合实验。
老师带来的样板们每一件都是精美可爱的小作品,大家都说以后光是做这样的元素,排列组合变化都可以做整墙而不厌。
看老师的演示,每一个小元素都不复杂。但自己上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容易,难点在于要全盘考虑四个元素的制作顺序,每一层的工序都不能颠倒或遗漏,因为羊毛毡虽然可以补救,但毡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只有一次的机会,一定要思考两遍。
意外到来的分享
也许是已经上手了,今天下午的工作逐渐变得顺利,前两日一下飞跃到贝雷帽的难度给了大家超速的成长。还没到傍晚,大部分同学的综合练习都已经完成。
没想到临近尾声的时候,工坊迎来了意外的访客。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两位老师前来拜访Jorie老师,还带来了国美纤维艺术系同学羊毛毡作品与大家分享。年轻艺术家们的创作,充满了新鲜的火花,给大家很多灵感。
晚上聚餐,同学们都戴上了新出炉的手工贝雷帽,俨然是羊毛毡军团成员了。
明天就是工作坊最后一天,请期待我们的贝雷帽大合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