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先后与香港、浙江、江西、内蒙古、新疆、湖北、山西、青海、甘肃、陕西、山东、湖北、宁夏、江苏、广西、河北等16个省份(地区)的近50家文博机构(包括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出具鉴定报告30份。在合作过程中,中国丝绸博物馆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纺织专业优势,获得了兄弟单位的一致好评。
鉴定项目 | 时 间 |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商代青铜器上附着丝织品鉴定 | 1992 |
辽庆州白塔发现丝绸文物鉴定 | 1992 |
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1992 |
内蒙古哲里木盟小努日木辽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1993 |
内蒙古巴林右旗三辽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1994 |
巴林右旗都希苏木友爱辽代壁画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1994 |
浙江桐乡市安兴乡对凤桥出土丝绸文物鉴定 | 1994 |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部分丝绸文物鉴定 | 1995 |
青海都兰夏日哈两吐蕃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1995 |
者旨于赐越王剑剑柄缠裹丝织品鉴定 | 1995 |
辽耶律羽之墓出土丝绸鉴定 | 1996 |
内蒙古宝山辽初壁画墓出土丝绸鉴定 | 1997 |
绍兴出土战国青铜剑剑柄上缠绕丝带鉴定 | 1998 |
内蒙古达茂旗明水乡出土蒙元时期丝织品鉴定 | 1999 |
甘肃省博物馆新藏唐代丝绸鉴定报告 | 1999 |
苏州曹氏墓出土丝织品鉴定报告★ | 2000 |
秦公一号墓出土纺织品鉴定报告★ | 2000 |
广西桂林林川出土清代丝织品鉴定 | 2000 |
内蒙古代钦塔拉出土辽代丝织品鉴定★ | 2000 |
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丝绸与服饰鉴定★ | 2002 |
山东济宁出土清代丝绸服饰鉴定 | 2002 |
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丝织品鉴定★ | 2004 |
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织物纤维的鉴别★ | 2005 |
江西高安明墓出土丝织品与服饰鉴定★ | 2005 |
甘肃花海26号墓出土丝绸服饰鉴定★ | 2006 |
内蒙古吐尔基山出土辽代纺织品鉴定★ | 2006 |
山东日照海曲汉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 2007 |
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纺织品鉴定★ | 2007 |
吉林帽儿山东汉墓出土纺织品鉴定★ | 2009 |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部分纺织品及机具鉴定★ | 2010 |
注:上标★者表示有相关条目说明。
(1)苏州曹氏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1964年6月下旬,苏州市文管会与苏州市博物馆对位于苏州市盘溪小学内的一座大墓进行清理。根据出土两部谥册的载述可知:此墓为元末一度称王于苏州的吴王张士诚的父母合葬墓。1999年、2000年,受苏州博物馆委托,先后两次对这批出土的丝织品进行了鉴定。
曹氏墓出土的丝织品及其服饰在中国丝绸史及服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些空白,如高规格的礼服,这可能是最早的实物发现;花缎的发现,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提花织物主流的妆花缎的起源及发展极为重要。
(2)秦公一号墓出土纺织品鉴定
2000年5月3日,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委托,鉴定该馆收藏的秦公一号墓(编号86凤南M1)出土的6件纺织品残片。
(3)内蒙古代钦塔拉出土辽代丝织品鉴定
1991年9月,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发生一辽墓群被盗,其中M3未被全盗,经清理获得了六包保存基本完整的丝绸服饰。
代钦塔拉出土的丝织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服饰部分,如雁衔绶带锦袍,它不仅是辽代早期赐服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唐代晚期赐服形式的遗存;如将袜子与裤腿相连的吊敦,只出现在这一时期的这一地带;还有三角形的内裤也是非常有趣味的,这或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完整内裤,这批服饰织物可谓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次出土,对研究辽代服装甚至是相近时期的服装史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丝绸与服饰鉴定
2001年12月,江西南昌交通大学校园内发现明墓一座。经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夜发掘,出土文物均被安全抢救回所。
从墓葬现场发现的墓志铭文来看,可以确定墓主人为明代分封于南昌的宁靖王夫人吴氏,墓中出土的文物为丝麻纺织品服装,其中包括缎料8匹,服饰42件。其纺织品材质包括丝、棉和苎麻,种类有绢、花绢、缎、暗花缎、织金妆花缎、锦(花缎)、纱、罗、丝布、棉布、麻布,刺绣品也暂列一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套与明代制度基本吻合的礼服。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这是现存最早的、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后妃系列礼服。因此,这套服饰的发现对中国服装史和纺织史的研究极为重要。
(5)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丝织品鉴定
雷峰塔地宫出土丝织品主要发现在铁函周围及外表底部,铁函内金塔顶,铁函底部,及铜镜表面。丝织品保存相对较好的是铁函的底部。
从残存现象分析,原共有大小两层方形锦垫。铁函外罩底边处也有较为集中的丝织品残痕,其中包括纹罗、素罗、方纹纱和绢。此外,半面铜镜上也有丝织品的残痕,其中包括纹罗、素罗和纹纱三种品种。金塔顶原有织物残片方纹绫。雷峰塔出土的丝织品反映了吴越国丝织品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据《十国春秋》记载,吴越国时期的统治者曾向中原政府贡奉丝织品不同种类有锦、绫、绮、织成、罗、纱、绢等,而且数量极大,说明当时吴越国的丝绸业生产十分兴盛。而塔基地宫所出的丝织品种类正与上述记载十分相吻,印证了当时的盛况。
(6)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织物纤维鉴定
2000年9月至10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赫章文管所在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可乐村发掘了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
赫章可乐出土的织物纤维分为两类:一类是黏附在金属器物上,另一类是混杂在泥土中。通过对其织物纤维的初步鉴别,不仅发现了战国到西汉时期蚕丝和麻的使用,同时也发现了羊毛纤维的印痕。
(7)甘肃花海26号墓出土丝绸服饰鉴定
2002年,为了配合花海灌区的花海毕家滩移民区的土地开发和移民安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地区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55座,其中位于沙岗之上的M26中出土一具女尸并丝绸服饰若干。据出土衣服疏记载,墓主人为东晋时“大女孙狗女”,死于公元377年。由于考古发掘条件极为恶劣,保存状况亦不是很好,出土时的服饰基本只剩上身部分,而且背后也已基本腐烂。
对照随墓出土的衣物疏,可将文物归为9件,包括绯罗绣緉裆一领、绿襦一领、绀綪被一牒、紫绣襦一领、碧裈一立、绯绣袴一立、绀青头衣一枚、绯碧裙一牒、练衫一领。此外,M29还出土了较为完整的练面衣一枚。
(8)内蒙古吐尔基山出土辽代纺织品鉴定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吐尔基山辽墓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精美丝织品。在彩棺内墓主人尸骨上覆盖着8层丝织品,但由于棺内进过水,外层丝织品已经遭到严重腐蚀,内层保存稍好。
对其中20余件织物进行了鉴定,包括素罗手套、几何纹绫帽、罗地彩绣团凤裙、散点小花纹绫袍、团花童子攀莲纹锦袍、花卉纹绫衣等。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织物碎片,如镜袋,已非常残破,为织锦面料;蝴蝶结,质地有罗、绢和绫等。
(9)山东日照海曲汉墓出土丝织品鉴定
2002年4-6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山东日照市西郊四十里堡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海曲汉墓(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125号墓是整个墓地中保存最好、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其北棺内出土了一批丝织品,包括丝线、绢、刺绣、编织带和漆纱等。
所出丝织物的种类比较单一,除了大宗普通绢类织物外,还有一批绢地刺绣,以及编织带、漆纱残片。海曲汉墓所出土的丝织品中,尽管缺少锦、罗、绮等汉代流行的、工艺复杂的显花织物,但作为山东地区迄今出土数量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实物,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10)吉林帽儿山东汉墓出土纺织品鉴定
吉林帽儿山东汉墓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裕民村,因形似草帽,故得名。
此批纺织品残片面积均不大,其种类以绢为主,还包括绮、锦、编织物和刺绣等,色彩除了以“朱染”者外,其余也都褪色严重,外观多呈黄色或褐色。
经过纤维测试,发现样品中存在不同的截面形貌,提示不同的蚕丝品种并存。
(11)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部分纺织品及机具鉴定
2006年12月底,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李洲坳山发现了一座东周墓,为一座有封土的大型土墩墓。而此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出土了众多的纺织品和纺织机具。其中纺织品共有300余件,原料有蚕丝和麻两种,在品种方面则包括了平纹纱、绢、锦、绮、刺绣和编织物等多个种类。
对其中27个样品进行了纤维分析,包括桑蚕丝、苎麻和棕榈叶;对11个样品进行了组织结构分析,包括方孔纱、编织物、锦、绢等;纺织机具部件较多,经过对出土实物、冥器、出土报告等分析,发现靖安与贵溪两处出土的纺织机具基本相同,很多机具都能互相对应,在两处中都有存在,如绕线板、夹布棍等,有理由相信,此两处的织机部件有相同之处,织机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