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国务院将 “文化遗产日” 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为了迎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了多项参与、体验性强的蚕桑非遗与手工体验活动。
蚕桑民俗体验活动
6月8日上午,国丝馆桑庐热闹非凡,女红传习馆乡村基地——海宁云龙村的非遗传承人和蚕农为来馆观众展示蚕桑非遗,表演传统缫丝、剥绵兜、拉丝绵被、祭蚕神、唱马鸣王、裹蚕讯粽、编蚕网等,观众们也纷纷参与体验。
祭蚕神
传说腊月十二是蚕花娘娘的生日。那时,在杭嘉湖一带的蚕农家中都会张贴蚕神像、焚香点烛、供奉糕点鲜果、合家祀拜蚕神,寄望于“蚕花娘娘”保佑来年“蚕花廿四分”。这样的祭祀活动伴随着养蚕的整个过程,在养蚕结束收茧之后,考究的人家还要请一次蚕神,称为“谢蚕神”,祈求明年蚕事更好。
编蚕网
蚕网是蚕过五龄蚕农在喂食桑叶时用到的工具。蚕农先将稻草删去柴壳,取4—6根,用两手搓绞,再将搓好的细长稻草绳,缠绕在蚕木架上。先自下而上,再分从左到右将稻草绳绷成米字格网络。再拉绳子,将米字结合处打结。
裹蚕讯粽
蚕成熟上了山(簇),儿女亲家间要来去“望蚕讯”,以新做亲第一年最为隆重。先由蚕娘婆家带上猪肉、鱼、白焐咸蛋和少量粽子等供品去为娘家请蚕神,称为“讨蚕讯”,再由娘家备好相同供品和数量较多的蚕讯粽去为女婿家请蚕花五圣,称为“望蚕讯”。送去的蚕讯粽,由女婿家分送给所有的亲戚。
活动现场蚕农包的蚕讯粽呈细长的锥形,用粽箬叶裹成,内有糯米、赤豆和红枣等。不少观众还纷纷请教蚕农裹粽子的诀窍,亲自上手体验了一把。
传统缫丝
缫丝主要工具为土丝车,由煮茧硬(行)灶、络丝木架、辅车搳片和脚踏摇杆组成。
在活动现场表演缫丝的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贝利凤。她首先烧开硬灶锅中清水,将剥去茧衣的茧子放入锅中煮透,熟练地用丝帚调出丝头,再集束穿过丝架上的丝扣,绕过“响蝉”竹轮和丝钩,系贴在辅车搳片上,积成厚薄一致的丝匹。
剥丝绵
剥丝绵需要先将茧子用水浸透,在水桶中用手拉开后,除去蚕蛹将蚕茧套在手指上,再将剥好的茧子拉开套到一个半圆型的大竹弓上,累积后变成绵兜,可用于做丝绵被或丝绵袄等保暖用品。
拉丝绵被
拉丝绵被由两人操作,先将剥好的丝绵拉大拉薄,再绷到长板台上。随着丝绵慢慢累加直至成为又松又软的丝绵被。
唱马鸣王
马鸣王也叫马头娘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蚕神。此次表演“唱马鸣王”的沈瑞康从1980年开始从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他告诉大家,“唱马鸣王”是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蚕茧丰收的美好希冀,蚕乡每年都会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唱马鸣王等许多的风俗活动。
手工体验活动
当天,女红工坊和女红传习馆也开展了画蚕茧画、画蚕匾画、迷你时装-明代纸衣、纸板织、传统纹样填色、亲子染缬课程等丰富的手工体验活动。
1画蚕茧画、蚕匾画
蚕茧画、蚕匾画,是利用蚕茧、匾作为载体,经过染、绘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富有蚕桑特色的作品。
2迷你时装-明代纸衣
纸衣仿照嘉兴王店李家坟墓地出土的织金双鹤胸背曲水地凤团纹绸大袖衫和四季花蜂蝶绸裙,按比例缩小后依据原有的形制结构来进行打版制作。参与体验的观众不仅亲手完成了一套“迷你明代服饰”,还学习到了不少明代服饰的知识。
3纸板织
纸板织是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卡纸或硬纸板作为“织机”,加上绕满纱线的小梭子,便能织成一块柔软美丽的面料。
4传统纹样填色
中国古代丝绸图案十分丰富又无比奇丽。课程所用图案选自由国丝馆牵头整理的《中国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图系》十卷本。参与者根据自己的喜欢的配色来进行绘制,探究丝绸纹样中时代发展的烙印。
5“当绞缬遇上乾隆色”亲子染缬课程
活动基于国丝馆乾隆色谱复原研究成果,特别针对少年儿童策划开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槐米、苏木、靛青三种天然染料的基础知识和染色方法,一起合作完成三色绞缬丝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