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寻访丝府遗迹活动方案
2014-01-08


一、活动名称

寻访丝府遗迹

二、活动时间:

国定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

三、活动宗旨: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生产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杭州因为悠久的蚕桑丝绸生产历史被誉为“丝绸之府”。为增加广大青少年对家乡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丝绸文化的了解,我馆特别策划“寻访丝府遗迹”特色社教活动,邀请杭州著名的地域文化学者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一起,带领青少年和市民共同寻访丝府遗迹。希望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丝绸文化传承的意志。

四、活动内容:

丝绸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古代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于2009年被联合国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红袖织绫夸柿蒂”,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杭州丝绸由衷的赞美,作为中国著名的丝绸之府,杭州的蚕桑丝绸生产历史悠久,在漫漫长河中留下了很多遗迹,但是其中很多遗址已经不为人所知。为增加广大青少年对家乡杭州的丝绸历史文化的了解,挖掘城市文化的深度内涵,我馆派专家和杭州文化学者一起带领青少年和市民寻访丝府遗迹:杭州绸业会馆、杭州蚕学馆遗址,都锦生故居,江南三织造之一的杭州织造局遗址等,为大家生动解读每一处丝府遗迹背后的鲜活故事。

五、活动流程:

1.活动前期考察每一处遗迹或遗址,准备讲解材料,落实活动对接人。

2.制作详细活动方案,在官网和相关媒体发布活动消息,招募活动参与者。

3.联系落实后勤相关事宜,如交通、午餐等。

4.联络相关媒体进行活动预热、活动全程跟踪报道。

5.活动当天由我馆工作人员带队,乘坐大巴从武林广场出发,按设计好的路线,分别参观杭州蚕学馆遗址,都锦生故居,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碑林、杭州绸业会馆等文化景点。在参观过程中,由博物馆专家深入挖掘遗址背后的故事,对每一处景点都作精彩的讲解。

6.活动过程中,特设丝绸文化知识竞答互动环节,答对者就能获得由丝绸博物馆提供的特殊礼物一份。

7.活动结束后,积极收集参与者的感言及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六、主要遗迹、遗址介绍:

1.杭州织造局遗址:清代,朝廷在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设立专办宫廷御用和官用各类纺织品的织造局,史称“江南三织造”,杭州织造局便是其中之一。杭州制造局,又名红门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专门生产供皇室使用的丝绸布帛、凤冠霞帔、朝笏朝靴等用品。明洪武二年(1369)织造局建在城南隅凤山门里朱家桥,后因那里地势低且潮湿,永乐二年便又在靠近涌金门的旧御史台址,另建新局。因新局朱漆大门气派非凡,民间就称为红门局。清代的杭州织造是杭州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织造局由东府、西府、织染、总织四个部门组成,其中东府为管理和驻礼用,其余三处皆是织染工场,见于史载的织造官员就达80余人。乾(隆)嘉(庆)年间产量最高,平均年产4683匹,居全国三织造局(江宁、苏州)之首。

2.杭州蚕学馆遗址: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3.都锦生故居: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杭州人。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亲手织出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1922年5月15日,在杭州茅家埠家中办起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1926年,在艮山门外购地10多亩,建造新厂房,扩大生产,有手拉机近百台、轧花机5台,职工130多人。丝织画产品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质奖章。后又建第二、第三工场,并在全国各地开设营业所,至20年营业所已遍及上海、南京、汉口、北平、广州、香港等13个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都锦生故居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茅家埠,由祖屋、作坊、纪念室、陈列室等组成,展示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

 

 

七、参加对象:

本市的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一次活动限40人。

八、举办单位:

中国丝绸博物馆

九、联系方式:

请直接拨打电话0571-87035150进行预约。

十、特别说明:

活动免费,报名预约成功后,若需取消活动请提前一天联系。本活动中国丝绸博物馆拥有最终解释权。

 

                                  

中国丝绸博物馆

                                         2014年1月8日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