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最西边,古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常年飘雪、终年冰封,在几千年前的条件下,普通人的常识中那是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有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中所描述的不周山,就是帕米尔高原,这里,是当时人们认为的世界尽头。
帕米尔高原(图片来自网络)
吉尔赞喀勒墓地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海拔3000多米,因所在地名为曲曼遗址,故又称曲曼墓地。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之后对其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纺织品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对曲曼墓地出土部分纺织品进行分析研究。采用形貌观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组织结构观测等方法对样本进行了纤维鉴别、染料测试、组织结构分析,从中发现的纤维品种包括桑蚕丝、毛,染料品种包括西茜草、靛青、黄檗等,织物品种包括毛罽、编织物、绢等。
曲曼墓地出土的纺织品中,织物组织结构主要以平纹为主(图1),亦有少量毛毡、斜编织物。平纹织物交织点多,布面挺括,织物的断裂强力大,耐磨性好,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组织结构[1],曲曼墓地出土平纹织物主要以单色毛布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编号为AM1-12-2的标本为平纹毛罽(图1 左),色彩鲜艳,制作精良。罽即色织、带有精细花纹的精细毛织物,许慎《说文》释作“西胡毳布”,又称毳即“兽细毛”。这件五彩斑斓的织物残片充分展示了2500年前当地人民的织造技艺,及对服饰艺术美的追求。
图1 不同的织物
另有2组样品为平纹丝织品,可称之为绢,是古代中原地区最为常见的丝绸品种[2],且通过横截面观测对比,可以进一步判断曲曼墓地出土的丝纤维种类为桑蚕丝。(图2)
图2 平纹绢及其截面
丝纤维和毛纤维是两种最重要的天然纺织材料,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均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特产创造了丰富的纺织文化,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特质的纺织品文化圈。
在曲曼墓地出土的纺织品中,纤维材质以毛纤维为主。毛纤维的纺织应用在新疆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疆地区就开始利用羊毛纺纱、编结毛衣用以御寒,到了曲曼墓地所在的年代,毛织品的使用自然更为广泛。
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对上述分析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大量的毛纺织品表明在距今2500年前的帕米尔高原,纺织品具有明显的西域当地性,而具有典型汉文化特色的桑蚕丝和黄檗体现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交流[3]。
人口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唐自华团队,对曲曼墓地的人口进行研究。他们利用人体内的化学元素Sr,来分析研究当地的外来人口率[4]。
锶(Sr)同位素
自然界中的Sr同位素有四种:84Sr 86Sr 87Sr 88Sr
86Sr和87Sr的含量比较接近,分别是9.86%和7.0%。87Sr很特别,它可以通过铷(Rb)经过放射性衰变来形成。铷和锶的地球化学行为差别非常大,这是在地幔和地壳分异过程中就已经决定的,地质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每一片土地都拥有自己的 87Sr /86Sr值,而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动植物也一样,所以考古学家可以通过比较出土人骨和当地87Sr /86Sr值,来判断这些人是否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土著。
如何才能知道曲曼墓地当地的87Sr/86Sr呢?
一般选择伴人动物作为参照,因为伴人动物和人类摄入的食物比较相近,且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业内公认的方式是通过伴人动物的87Sr/86Sr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当地值的范围,在此研究中,以同墓群出土的羊骨作为参照对象,测得其当地值的范围(图3阴影区域)。待测样本的87Sr/86Sr若在此范围内则为本地人口,超出这个范围即为外来人口。
图3 曲曼墓地当地87Sr /86Sr值(阴影区)和出土人牙釉质的87Sr /86Sr值
(唐自华供图)
经过测试34个个体的87Sr/86Sr发现,有10个不在当地范围内(图3),由此可以判断,这10个个体,是外来人口。相当于曲曼墓地出土的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到了29.4%。
29.4%的外来人口率是什么概念呢?
几组数据可供参考:1909年宣统元年,新疆做过一个人口普查,喀什地区当年的外来人口比例只有2.9%;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疆自治区的外来人口比例是15.3%,广东同期是27.8%;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是35.9%。也就是说,通过锶同位素值判断出帕米尔高原2500年前的外来人口比例,竟然几乎赶上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比例。
火坛
曲曼墓地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随葬品——火坛(图4)。火坛中部圆形空穴被强烈烧灼碳化,外形完好无任何过火痕迹。烧灼由内部15粒烧红后放入的圆形石子所致,强烈灼烧的木火坛放入墓穴填土被埋后熄灭,这是欧亚大陆范围内迄今发现最早的明火入葬火坛。
图4 曲曼墓地出土木质火坛(巫新华供图)
火坛、本地人口、外来人口,三者之间有何关联?对此,唐自华团队又选取了7座有火坛的墓葬里的13具人骨测试锶同位素值,以红色点在图3中标示,形成图5,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右上角的M50之外,其他12具人骨锶同位素值全部在当地范围内,即7座有火坛的墓葬里的13个人类个体,有12个个体锶同位素值是在当地的范围里面的。由此可以推测,火坛这种宗教用品,主要是由本土人使用。
图5 火坛所在墓葬出土人牙釉质的87Sr /86Sr值
(唐自华供图)
火坛出土时,内壁有着非常明显的灼烧使用痕迹,颜色发黑,那么当时人们到底在里面烧了什么?
为探究这些火坛内的焚烧物,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联合开展研究,对火坛残块及其内部烧石进行了有机物提取,并开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在绝大多数样品中都检测到了大麻的生物标记物,证明这些火坛内普遍焚烧过致幻植物——大麻。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燃烧大麻用于宗教祭祀的直接证据[5]。
小结
对曲曼墓地出土文物开展科学研究发现,距今2500年左右,帕米尔高原作为世界文明十字路口,在亚欧大陆各种文明之间活跃交流中,有着突出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于伟东. 纺织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77.
[2]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7, 78.
[3] 周旸,贾丽玲,刘剑,新疆帕米尔吉尔赞喀勒拜火教墓地出土纺织品分析检测,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9,31(4):57-66.
[4] Xueye Wang, Zihua Tang, Jing Wu1, Xinhua Wu, Yiqun Wu, Xinying Zhou, Strontium isotope evidence for a highly mobile population on the Pamir Plateau 2500 years ago, Scientific Reports[J], 2016(6): 35162.
[5] Meng Ren, Zihua Tang, Xinhua Wu, Robert Spengler , Hongen Jiang, yimin Yang, The origins of cannabis smoking: Chemical residue evidence from the first millennium BCE in the Pamirs, Scientific Advance[J], 20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