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一物Vol.18 | 十二章纹缂丝龙袍袍料
2020-05-13

十二章纹缂丝龙袍袍料

清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袍料前身衣片和龙领、大襟、马蹄袖片

衣长157厘米,通袖长122厘米

 

袍料是指按龙袍的具体形式、尺寸规格以及图案纹样织成面料,制作龙袍时只需按式剪裁缝制,即成完整龙袍,可谓“天衣无缝”。明定陵出土多件完整的明代龙袍织成袍料,北京故宫博物院也珍藏有清帝袍料,在民间也有不少传世实物。

清代袍料主要有三种基本款式:柿蒂窠云肩式、团龙式和通体云龙式,通常采用妆花、缂丝、刺绣、漳绒、纱罗等丝织技艺制作。此件为清代中期缂丝龙袍袍料,分为前、后身衣片各一片,并内衬有明黄色绢、龙领和大襟各一片、马蹄袖二片,属于吉服的通体云龙式直身龙袍袍料,以绛色丝线为经线,在绛色平纹地部上运用挖梭回纬缂丝工艺,以捻金线纬线缂织出九条五爪金龙,其中前胸后背、左右双肩正龙各一,下幅前后升龙各二,此外龙领和大襟缂织行龙,两只马蹄袖缂织正龙各一。这些姿态各异的金龙缂织造型十分生动,龙身正襟危坐的正龙位于龙袍的正中部,庄重威严,领襟上的行龙则侧身翻腾,极富活力,以蓝、绿、红三色纬线缂制的彩云头如意云萦绕其间,同时饰以长远“寿”、团圆“寿”、火珠、红色蝙蝠(借“红蝠”谐“洪福”)等吉祥图案,缂工精密,构图流畅,金光夺目,极其富贵奢华。从龙袍上的红色长“寿”和蓝色团圆“寿”图案推断,此龙袍可能穿用于生辰庆贺场合。

此件龙袍最为珍贵之处是在袍服的衣领双肩、前胸后背、前后身下幅的不同部位缂织了象征最高统治权力的十二章纹。这种古代帝王的专属纹样由来已久,十二章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由此可见周代十二章是以绘和绣的形式出现,但这种说法迄今并未得到考古实物的证实。定陵出土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缂丝十二章纹衮服是最早的十二章纹齐备的实物。

明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纹衮服(复制)

图片来自网络 

由满族贵族建立的清代在早期并没有实行这种代表汉族章服制度的十二章纹样,在清初顺治和康熙两朝皇帝的服装上未见使用,雍正时期开始出现部分十二章作为皇帝服饰的装饰,至迟在乾隆二十九年( 1764年)修成的乾隆朝《大清会典》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修成的《皇朝礼器图式》的定制规定,除龙纹外,皇帝的朝袍和龙袍还饰有十二章纹样。十二章自乾隆时形成定制, 此后直至清末遵行不悖。

不同于明代醒目的纹饰,十二章在清代龙袍所显示的图案则比较小,夹杂于众多吉祥图案中,有规律地分列在领肩、胸部和下摆三个部位:前领列三星、后领为山纹;左肩为日, 右肩为月;胸前正龙左为黻,右为黼,后背正龙左为华虫,右为双龙;前下摆立水之上左为宗彝,右为藻,后下摆立水之上左为粉米,右为火。


清龙袍十二章分布(by John Vollmer)    

十二章纹样取自于日、月等人类无限敬畏的自然界六种景象和火、粉米等人类氏族社会生存所需的六种物质,这些天地自然、珍禽异兽和特殊字符所代表的每一章纹饰都有其取义,据《尚书》及后人的注疏解释如下:“日、月、星辰,取其临照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鸡,取其文也;宗彝,取其孝也;粉米,取其养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总而言之,十二章寓意着帝王政治权威的至高无上和道德智慧的完美无缺。

同时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人员测试,此件龙袍采用明清常用的植物染料,其中地部绛色为苏木染色,桃红色为红花染色,明黄色内衬为槐米染色,它为我们研究清代染色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2.严勇:清代服饰等级,《紫禁城》2008年,第10期

3.JOHN E. VOLLMER :Ruling from the Dragon Throne: Costume 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Ten Speed Press,2002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