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纹绸倒大袖短袄&黑色小花纱裙
20世纪20年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当看到民国时期的服装时,较容易让人们联想起著名作家张爱玲以及她的散文《更衣记》。《更衣记》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用举重若轻的语言文字,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服装的流变。张爱玲笔下的服装是鲜活的,有细节的品点,也有古今、中西服装的对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服装的喜爱与愉悦之情,时而还会加入一些讽刺和调侃的语句,使得一件件服装变得有温度、有气息、有味道、有情感,千姿百态的服装犹如一阵阵灵动的春风拂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人们也从中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花卉纹绸倒大袖短袄,以浅蓝色的提花绸为面料,用一片叶、一丛花、一垂枝组成主题花卉纹样。衣服较短,下摆略圆,腰身收紧,袖长至肘,袖口大约7寸,呈喇叭形,被称倒大袖。
该款服装正如《更衣记》中描写的那样:“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与之搭配穿着的这条黑色小花纱裙,为穿套式,裙腰一侧开衩,并有一系带,用以固定。以暗花纱的地部结构,用缎纹与绞经组织交替间隔织制成竖条纹样。这样的一套服装,赏心悦目,清新可人,其雏形始于20世纪初的“文明新装”。
广告画中穿“文明新装”的女子,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初,西方时髦洋装的冲击波有力地撞击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统女性既向往时髦,又留恋几千年来习惯了的上衣下裳。在时髦与传统几经碰撞后,一种短袄配长裙的服装应运而生,被称为“文明新装”。
首先它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教会学校女生率先穿着,因其朴素大方,文雅可爱,广受女生们的喜爱,逐渐成为一款校服,尤其是阴丹士林蓝布短袄配黑色布裙,成为经典的女学生装。
民国时期培华女中的校服,右一为林徽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世纪20年代后,倒大袖短袄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的女性中,并被人们穿出了各自的风采。“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这便是《更衣记》中对短袄下摆的形容。下摆的个性化是民国时期短袄的一大特色,而面料和装饰搭配则更趋于华丽。
老照片中穿短袄的女子,20世纪20年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彩绣花卉纹短袄,喇叭袖明显缩小了,下摆圆弧也变得较平直,而面料和制作工艺则十分讲究,以明黄色素缎为地,用彩色丝线绣出整枝月季花卉纹,绣工精致,配色和谐、亮丽,并用黑色素缎镶饰领缘、袖口和下摆。
彩绣花卉纹短袄,20世纪20年代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短袄在民国时期已成为一款时尚的服装,与之组合的也不仅仅是黑裙,条纹绸裤、花卉纹印花裙同样可以是短袄的绝配。当我们看到广告画中这些穿短袄的女子,是否真的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呢?
广告画中的女子 20世纪20年代
参考文献:
1.张爱玲著《张爱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薛雁主编《时尚百年:20世纪中国服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